浏览次数:11 标签:
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唐刀作为大唐王朝南征北战的沙场利器,承载了太多今人对国家强盛的念想。
唐朝勇将李嗣业是使刀的名家,《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对其有如下描写: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这就是陌刀(唐刀的一个分类)“如墙而进,人马俱碎”的出处。
老规矩,先来看一首唐代咏刀的诗词。
1
《寇季膺古刀歌》
唐 韦应物
古刀寒锋青槭槭,少年交结平陵客。
求之时代不可知,千痕万穴如星离。
重叠泥沙更剥落,纵横鳞甲相参差。
古物有灵知所适,貂裘拂之横广席。
阴森白日掩云虹,错落池光动金碧。
知君宝此夸绝代,求之不得心常爱。
厌见今时绕指柔,片锋折刃犹堪佩。
高山成谷苍海填,英豪埋没谁所捐。
吴钩断马不知处,几度烟尘今独全。
夜光投人人不畏,知君独识精灵器。
酬恩结思心自知,死生好恶不相弃。
白虎司秋金气清,高天寥落云峥嵘。
月肃风凄古堂净,精芒切切如有声。
何不跨蓬莱,斩长鲸。
世人所好殊辽阔,千金买铅徒一割。
2
2019年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11点40分左右,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公布,新天皇年号为“令和”。
日本皇室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00年创建日本的神武天皇。
有充分证据证明,从公元500年至今,日本的皇位世代相传,从未间断。因此,日本皇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皇族。
根据日本于1947年实施的战后宪法第一条,天皇成为“日本国及日本国民团结之象征”,成为没有政治权力的、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目前在位的明仁天皇今年85岁了,他的年号“平成”从1989年开始算起,至今已经31年,所以2019年也即是“平成31年”。
明仁天皇以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为由,在2016年宣布以退位方式实现换代,是日本200年来的第一次。上一次是在1817年,光格天皇让位给仁孝天皇。
3
新年号将会在2019年5月德仁太子登基后生效!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我们希望选用一个为新时代带来希望的字。”
继“平成”之后,“令和”成为日本第248个年号。
历史上日本历代天皇的年号,都取自中国的古典文献。自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过去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多数是《四书五经》等唐代之前的古籍。
例如:
明治:聖人南面而聴天下,向明而治。《易経》
大正:剛中而応,大享以正,天之道也。《易経》
昭和 :百姓昭明,協和万邦。《尚書》
平成: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史記》
说到新年号,日本首相安倍强调说,“令和”出自日本古典《万叶集》,摘自“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句子。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文学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令和”的意思是秩序与和谐,并强调它不是来自中国汉语典籍。
但是,只要是汉字,似乎总也逃不过典出汉籍的宿命。
关于令和的相关记载也被网友晒出,如: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礼记 经解》 。
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
唐代薛元超赋诗有云:“时惟令月,景淑风和”,
《谏蕃官仗内射生疏》
东汉张衡也有一句“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归田赋》
有意思的是,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万叶集》明明就有注解,白纸黑字说到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
其实,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各国,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彻底分割清楚。
你是否还记得,至今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还藏着来自东土大唐的“金银钿装唐大刀”?
正仓院北仓38号的金银钿庄唐大刀
4
今天要说的另一个主题是唐刀。在《好钢用在好刀上》这篇文章发布以后,有朋友就期许在下能聊聊唐刀。
关于唐刀与日本刀的渊源和传承关系,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也不是本文的重点,暂且不表。
通俗地说,“唐刀”一词是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一般指唐横刀。
现代俗称的“唐刀”,其狭直刀身,小镡,长柄(可双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可能是日本正仓院所收藏的中国唐刀,千年前自唐朝进口之“金银钿装唐大刀”。
唐刀的刀型源自汉代环首刀,前期大部分军用唐刀均保留着环首,同时也拥有笔直的刀身。
1974年山东苍山出土的东汉环首刀
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并且还要考虑到战斗时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
破甲则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则需要韧性,所以唐刀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包钢工艺。以熟铁为外皮,中间夹百炼钢,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即覆土烧刃。
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包钢工艺也是唐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
“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释名》曰:刀末曰‘锋’,其本曰‘环’。
仪刀
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龙凤是皇家象征,所以那些装饰豪华但是没有龙凤环的唐刀其实是横刀。长柄长刃,外型与其祖先“环首刀”,差异较大,主要为禁卫军千牛卫和仪仗使用。仪刀又称“长刀”,“细刀”,“千牛刀”其实就是仪刀。
鄣刀(鄣通"障")
盖用鄣身以御敌,类似于日本刀中的肋差,刀首为环,但更为轻便灵活,便于近身肉搏。
当士兵手中横刀或者陌刀因为贴身而不便使用时,鄣刀就成了近身主导武器,所以有盖用鄣身(鄣刀+身体)以御敌说法,因为短整个人身子和刀都迎向敌人。
鄣者,隐蔽之物。长度35cm~70cm左右,多为办案的校尉(相当于后来的捕快、衙役)所用,所以在城市中肯定最为常见。
横刀
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横刀也是直刀,基本无环,为军官、骑尉佩刀。
横刀的尺寸通常是60~100厘米左右《 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着者并不得远身。
宿卫:顾名思义,是古代的警卫部队。
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横刀,今人复原
陌刀
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陌刀形制多样,长兵主战刀,斩马剑升级版,也有横刀(鄣刀)加长版,有刀柄可拆卸式,首部有带环和无环两种。有柄特长而刀身特短的三尖两刃刀式(见唐郭子仪墓壁画)。
盖因大唐地域广阔,各大都护府军备自制,也因此风格不同。陌刀其实是刀类长兵器的统称。
大唐善使陌刀的名家数不胜数。
李嗣业:据《旧唐书》卷五六《阚稜传》、卷一〇九《李嗣业传》载,作战时,二人舞巨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如遇敌骑,人马惧碎,令敌气索。
张兴:《新唐书》卷一九三《张兴传》载,兴为饶阳裨将,“举陌刀重五十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由此可见当日中原血战中陌刀大显神威的生动情景。
与横刀“军警两用”不同,陌刀在大唐是标准的“军用品”。
据《唐六典》卷七、《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唐陌刀的铸造在诸冶署,管理属武库令,贮藏在军器监。
当时两京及北都太原贮有大量陌刀,诸军镇甲仗库也有不少。盛唐时河北列郡的甲仗库(如设在贝州的“清河北库”),中唐的汴州、河阴转运院及襄阳等交通要冲都甲仗如山。两京陷落时,大量兵器落人敌手。
中唐以来,不时以陌刀分赐诸军。
《奉天录》卷一载,德宗奉天被围,内库出陌刀5000口助浑瑊守城。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七月、五年(公元831年)二月,内库出陌刀几千口助银、盐二州防御。
会昌间,王茂元讨刘稹,李德裕以其军弱,特令取河阳所贮陌刀3000口实军,陌刀在御敌平叛讨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唐初期对陌刀控制很严。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盗杀武元衡,京师大乱。宪宗令宰相上朝,以陌刀弓箭充仪卫。后管束放松,遂渐渐流入民间。
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九月,乃下令诸军坊客院不许置弓箭长刀,如有则令纳官,京兆府亦不合收贮百姓所纳长刀,“宜令旋纳弓箭库”。
由史料记载可知,后世统称的唐刀主要分四种,其中仪刀、鄣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陌刀与仪刀、横刀、鄣刀(即一般的护身刀)均不同:
首先,陌刀不属于宿卫(警卫)兵仗,上引《唐律疏议》卷八宿卫者所持兵仗有横刀、甲、矟、弓、箭之类,但没有陌刀。
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其(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
可见陌刀不是羽仪法物,而是杀敌利器。
5
再来说点题外话。
《唐六典》
先说《唐六典》,它是唐玄宗下令编撰的一套行政法典,成书于唐开元26年。
《唐六典》规定了唐朝中央及地方各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能法令人员等等方方面面,同时在附注中记叙了机构、官制等条目的由来与历史沿革,也开创了这类典史著书的自注体例,所以也是研究唐初到开元年间各种制度的极好历史资料。
然而成书之后,它却并没有正式颁行天下,可能只有部分在成书前就已经成型的内容仍在延续。所以《唐六典》中的内容,既非新旧唐书那样被动记录的史书典籍,也非明确颁行天下主动约束的官方法度,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非某些人所认为的“铁一般的事实”。
武库令
再说“武库令”,它是卫尉寺的下属机构之一武库署负责人的官职,“两京各一人,从六品下”。
职能是管理京城(东西两京,即长安与洛阳)军队的武器装备,负责登记造册入库收藏点验,也就是京城军械库的仓库保管员。
唐六典中所有武器类记录与注释都在武库令条目之下,包括军鼓、金、弓、弩、箭、刀、枪、甲、彭排(盾)、旗帜、袍等装备,及角、纛、斧鉞等专用器械,也就是武库中所收藏管理的种种军器。
唐前期的京城卫戍区部队
主要是南衙府兵和北衙禁兵:
南衙府兵 是唐王朝前半段的主要军事力量,由各地选拔应役“良家子”成为府兵轮流进京宿卫,相当于“义务兵”,一般只带横刀、弓矢等个人装备,上京后其他军械装备由武库署供给;
北衙禁兵 是皇帝的近卫军,最初是跟随唐太祖李渊在太原起兵的几万人组成,俗称羽林军,父子相传,唐玄宗即位后又加入当时襄助他政变夺位的骑兵部队龙武军。
他们相当于“志愿兵”,常年拱卫京师,但宿卫时与轮值而来的南衙府兵交错驻屯、值宿),平时负责保卫皇帝、太子的宫禁驻地,并在日常朝会、祭祀及天子出巡时担任仪仗与护卫等工作,而不是攻城略地,对阵厮杀。
再结合卫尉寺的职能来看:
“凡诸道行军皆给鼓、角”;
“凡大驾亲征及大田、巡狩,以羝羊、猳猪、雄鸡衅鼓”;
“凡大祭祀、大朝会、大驾巡幸,则纳于武库、供其卤簿”
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武库令下的军械条目看起来偏重仪仗功能,缺乏野战及攻城所需的各种大型、重型器材。
所谓“唐刀四制”,实际是唐初仪卫装备的四种刀,其中“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羽仪所执”。
仪刀是为昭显威武的样子货,并非用于实战。鄣刀也只“盖用鄣身以御敌”,更是仅有唐六典里提了这么一嘴,新旧唐书、唐会要、通典等重要唐代史料中均毫无鄣刀的记载。
横刀和陌刀,只有这两类是真正用于实战,普遍装备于唐朝军队,在各种史料包括兵书《太白阴经》中都有多处提及。
6
传承
从传承看,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
两把隋代刀
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唐刀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
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
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轻松劈开许多盔甲器械。
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而到唐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
7
唐刀,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许多传奇。
《新唐书》列传·卷六十三 二李马路
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从安西都护来曜讨十姓苏禄,先登捕虏,累功署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马灵察为节度,出战必与俱。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 十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从平石国及突骑施,以跳荡 先锋加特进。虏号为“神通大将”。
......
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常为先锋,贼值,类崩溃。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逐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进收东都,嗣业战多。乃与张镐、鲁炅、来瑱、嗣吴王祗、李奂略定诸州。兼卫尉卿,封虢国公,实封户二百。兼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
万军阵中,所向披靡,舍我陌刀其谁?
8
唐刀的传奇,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刀的先进制造技艺。
与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一样,中国人最早冶炼出来的铁也是块炼铁。
块炼铁是一种含有大量非金属夹杂的海绵状固体块,它是铁矿石在800~1000℃左右的条件下用木炭直接还原得到的。
我们知道,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上:
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生铁;
含碳量低于0.05%的铁,叫熟铁;
含碳量在0.05%~2%当中的铁,称为钢。
块炼铁的含碳量低于0.05%,因此属于熟铁。
块炼铁和生铁比较起来,有如下几个缺点:
1、不能从炉里流出,取出铁块时护膛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能连续生产,生产率比较低,产量比较小:
2、成形费工费时;
3、所含非金属夹杂比较多,要通过反复锻打才能排除;
4、含碳最往往比较低,因而很软。
而生铁的冶炼温度是1150~1300℃,出炉产品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产和浇铸成型,非金属夹杂比较少,质地比较硬,冶炼和成形率比较高,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由块炼铁(熟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国外一般是先有块炼铁,经过长期缓慢发展之后才有生铁。欧洲许多地方的块炼铁是公元前1000年前后发明出来的,但是直到公元14世纪也就是中世纪才有生铁。
而我国却不是这样,我国冶铁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比欧洲晚。可是它一经发明,由于在青铜器时代高炉与鼓风机的普遍应用,因此能够轻易让块炼铁偏化为生铁。于是后来者居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生铁的国家。
在发明生铁制造技术之后,中国的铁器制造开始真正进入实用阶段,为早期的铁器农具等工具制造打下厂深厚的基础。
虽然,生铁冶炼方法的发明虽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使得中国农民很早就能使用铁器农具进行耕作,在农业方面远远领先欧洲。但是由于生铁本身的特性.并不适合造成兵器。而普通的块炼铁与当时的青铜武器比较起来并没有多少优势,产最也并不高。
因此,中国人就开始追求更适合的材料来进行兵器的制造——炼钢。
所谓一通百通,与生铁制造几乎同时出现的则是钢的冶炼技术。当然,早期的钢铁冶炼技术与冶炼生铁是大不相同的,此种技术被叫做“块炼渗碳钢”技术。
已出土文物表明,我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了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
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热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了木炭中的炭成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了夹杂物,就成为钢。这种当时的新型金属组织紧密、碳份均匀,非常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
当然,单单知道钢的冶炼还远远不够,与之配套的还有一系列的技术,例如“淬火”与“退火”技术。与此同时发明的淬火与退火技术则对刀剑技术制造的影响亦十分深远,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刀剑的锋锐与韧性。
炼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百炼钢”技术。
这是人们在打制器物时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打打烧烧、烧烧打打,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
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百炼钢的需要越来越大,由于其原料——块炼铁的生产效率很低,冶炼出来以后必须经过“冷化”才能得到,所以发展受到限制。然后为了突破这种限制,中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
生铁炼钢技术——炒钢
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由于我国很早便掌握了生铁的制造技术,因此这种炼钢技术很快使得钢刀成为战场上的主流。
炒钢的发明是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使得钢制兵器能够大最制造出来。在欧洲,炒钢始于18世纪的英国,比中国要晚1600余年。
由于青铜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因此中国铁器时代与钢时代几乎同时出现,钢刀在汉朝就成为了主流兵器。
(技术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现在踩下的每一步脚印也都不会白费功夫。)
此时的钢刀直体长身,薄刃厚脊、短柄,柄首加有扁圆状的环,因此被称为“环首刀”。此刀为汉军打击匈奴,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更高级的灌钢法
到了南北朝,由于重甲骑兵的流行,对钢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綦毋怀文发明了更高级的灌钢法,将含碳量高、熔融状态的生铁和含碳量低的熟铁合炼,使碳分逐渐扩散、趋于均匀,最后成为含碳量较高的优质钢。
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分及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这样可以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质量。
因此,灌钢法可以减少造钢刀时的反复折叠、锻打的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础之上,唐刀终于横空出世,它继承了中国刀的优良传统,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之后,再加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形成了新式的中国战刀。
除了优质原料,覆土烧刃与包钢是两种当时先进的制刀技术。
覆土烧刃,说白了就是一种局部淬火的技术。
基本方法是以调配的泥土覆盖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将刀剑加热至特定温度。当红热的刀身进入水中后,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却,而有泥土覆盖部位的温度变化不会非常明显,导致硬度与赤裸部位不同。这样可以精确控制刀条不同部位淬火时的不同冷却速度,冷却速度与硬度成正比,与韧度成反比。
包钢技术,这是在对于钢材有深刻研究与认识之后所发明出来的制刀技术。
包钢主要方法是在V字形坚硬的高碳钢中夹入较软的低碳钢;
夹钢则是在两层低碳钢中间夹上一块高碳钢。
包钢的两种方式都体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一制作上等刀剑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钢刀拥有了极佳的韧性。由此,唐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优良的刀剑之一。
包钢技术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对材料的更高最求,在材料方面,唐代的中国人依然下了很大的心思。
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材——印度乌兹钢,即我们所熟知的大马士革钢(当时被称之为镔铁),被中国刀匠所青睐,成为高级钢刀的必备原料,平均价格超过普通上等钢刀的三倍。(武侠片中的镔铁即来源于此。)
唐刀集合了古代中国在材料和制造领域的各项全球领先的技术。
这些技术下制造出来的唐刀在唐代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可以步骑两用,在造型上分为双手握柄以及单手握柄,造型依然继承了汉代环首刀的直刃,但去掉了汉代的环首造型。在实战当中常用单手横刀,双手刀多用于仪仗。高级的横刀柄部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鞘均镶金刊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非常,反映出了唐代雍容华贵的大国风范。
9
唐 王昌龄《出塞 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王昌龄《出塞 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唐刀,以其所代表的征伐与力量,成为了唐代诗人寄托对边疆与军功向往的良好载体,进而成为了借以抒发征战沙场,守土开疆的理想的意象。
今夜无眠,让我们一起,梦回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