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 标签:
在业务过程中“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解对方的诉求”是一项必备技能,如果以案例来说的话,那我们做板材的贸易商朋友碰到最多的可能就是用户抱怨材料“太软”或“太硬”了。
用户抱怨材料“太软”或“太硬”代表什么意思?
不管用户如何抱怨,我们要做的是准确理解用户的诉求,然后将解析出来的诉求转化成对材料的评估,比如,用户抱怨的到底是硬度、屈服、还是抗拉强度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需要先明确一些基本概念,为了方便理解柴哥做了一些简单粗暴的比喻(当然不算严谨)。
硬度: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如,两把刀背相磕,硬度低的表面会有凹痕。
屈服:屈服强度,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如,花多大力把钢棒开始掰弯。
抗拉:抗拉强度,材料在拉断前承受最大应力值。如,用最大多大的力可以把钢棒拉断。
用户说的“软”“硬”:用户说的软硬其实是一种口语表达,反映的是使用过程中的主观感受,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分析并对应到上述几个指标上。
案例解析
分析:材料卷管子(或卷圆)时,影响成形的主要是屈服强度,可能是材料屈服强度和之前加工的材料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卷管无法对齐。 当然,钢铁产品不是工艺品,性能会有合理的波动,在供货标准的范围内时,这种问题通常通过调整卷管设备来解决。 案例二:材料太硬,打孔费力。 案例三:材料太软,冲压型面起皱或不平整。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采购材料时性能不能走极端,并不是屈服越低对冲压成型就越好。性能指标没有好坏之分,既然是产业链服务商,那要供给用户最合适的材料。 不过从终端的角度来说,零件型面的设计要考虑合适的材料性能窗口,深冲大型面零件上,拉延筋设计不合理也会导致类似问题。如果材料换了很多次,不是开裂就是起皱,那真要考虑下零件设计或是模具的安全裕度了。 注:卡车、客车、工程特种车辆上就有很多大型面的零件。
结语
“制造业服务化”的本质是什么呢?柴哥理解仍脱离不了效率提升的范畴,对制造业来说效率提升是永恒的主题。在传统制造中效率提升局限于公司内部,而《中国制造2025》则聚焦于整个产业链综合效率的提升。
产业链效率的提升离不开高度的标准化,也即“书同文、车同轨”,上下游用同一种语言交流能提高沟通的效率,沟通的效率提高了,产业链的综合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注:“沟通的漏斗”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希望随着钢铁知识的普及,钢铁产业链中沟通效率能更高效,高效的沟通也能为广大制造服务商和产业链服务商带来更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