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 标签:
方泽民,中共党员、教授级工程师、国家硅钢工程技术中心技术顾问、原武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钢学会顾问、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硅钢技术专家。
方泽民与中国硅钢六十年的发展史紧紧相连,他与中国硅钢事业发展一起成长。六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硅钢技术、管理工作,为中国硅钢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不懈追求
方泽民1930年6月1日出生在浙江省建德市,1953年8月从东北大学毕业进入鞍钢第二薄板厂,从此与硅钢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3年秋冬季节,一个特大喜讯传到了鞍钢,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引进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一米七轧机工程将建在武汉钢铁公司,一批有志于钢铁工业发展的科技人员,激动的心情不亚于鞍钢自身的改扩建。方泽民更是彻夜难眠了,他知道,一米七重点项目之一是冷轧硅钢,冷轧硅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自建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国的硅钢梦就要实现了。
一米七轧机工程
他怀揣着共和国的硅钢梦想,与妻子带着三个儿女,风尘仆仆于1974年炎热的盛夏,南下武汉,在青山红钢城的红房子里安家落户。
1974年9月硅钢厂破土动工,方泽民作为现场的总负责人、总工程师、生产技术副厂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基本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生产准备和冷、热轧负荷调试及生产、达标、验收的全过程。
1982年,冷轧硅钢厂经国家验收合格,正式全面投入生产。并肩战斗了8年,方泽民视为兄长兼师兄的厂长张明德,调任钢铁研究所所长,由方泽民就任硅钢厂第二任厂长。
临行时张明德叮嘱他,在抓好达产稳产的同时,要努力吸收、消化引进设备,多想想冷轧硅钢的后续发展。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就这么一点点人称钢铁皇冠上的珍珠,那是物以稀为贵。实现工业现代化,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硅钢片,还要看人家的脸色,我们中国钢铁人脸上无光啊!
张明德的几句话,在方泽民心灵深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担任厂长6年多的时间里,他严格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突出抓了几件要事:一是严格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狠抓改革,彻底摒弃老工厂那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懒散的现象,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好现代化工厂、现代化设备;二是大胆启用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业务、爱岗敬业的新人和在一线经受了劳动锻炼,表现优秀的大学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全厂上下生机勃勃沸腾起来了。符德勤、蒋淳、陶济群等一批后来走上厂、处、部及在公司担任要职的优秀大学生,就是在当时人事制度改革大潮中,遴选出来的;三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机关工作按PDCA戴明环有序开展,各项管理依照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进行;日常活动按5W1H要求推进。
在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中,方泽民和他的团队,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严细结合,思想领先,确保了生产节节攀升,职工精神面貌大大改变。1988年武钢硅钢厂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奖先进单位,成为全国当时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面
旗帜。
牢记使命
1993年,年届63岁的方泽民即将退出领导岗位。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方泽民的电话、书信不断涌来,而冒昧登门拜访者竟有六、七人之多。
都是来游说的,开出的价码是环境特好,条件丰实,待遇优厚恭请大驾。方泽民坦言,是武钢培养了我,给了我机会,我不缺钱,武钢是我的根。他办完退休手续,按武钢领导指示,随即到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在张寿荣院士领导下,全面负责轧钢系统的技术工作,第一项任务就是带领40余名技术人员到一冷轧厂调研,对冷轧厂所有设备进行摸底,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方案,为集团公司领导决策做好前期准备。由于工作细、情况明、措施准确有力,一冷轧厂改造后,效果明显,由年生产能力120万吨,提升到170万吨。
为打开冷轧硅钢片市场,方泽民受公司领导指派,在古稀之年带着技术和营销人员走访华东、华南、东北、西北等地的电机、变压器制造厂家,交流信息,倾听意见和要求。在杭州、西安等地举行技术讲座,他登台深入浅出讲解武钢冷轧硅钢片的特性。他还多次组织全国性的用户技术研讨会,并对销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为广大用户更多了解武钢产品,为做好技术销售服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客户们的高度好评。
2008年8月,科技部正式成立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武钢,聘任方泽民为技术中心顾问,负责第一硅钢厂的技术改造,并为新建第二、第三硅钢厂重大设备的引进、新品种、新工艺的开发制订方案和计划,供领导优选决策。
武钢第二硅钢厂
这一时期,是武钢硅钢发展史上新装备投入、产能扩大、品种增加、质量提高、效益最好的辉煌时期,为引领中国硅钢的发展赶超国际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也是方泽民自言最幸运的时期,第一个获得“事业成就奖”、“十一五特别贡献奖”、“中国电工钢60年突出贡献奖”、中国专利金奖以及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特等奖、一等奖多项。
方泽民数十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日6时必起床,6点30分就到了生产现场,仔细查看中、夜班生产和设备运行情况,日复一日从不改变。年岁大了,调到机关和研究部工作后,仍不改爱跑现场的习惯。他说在生产企业工作的人,离开了生产现场就断了根,一天不去现场就睡觉不安,三天要不去现场,吃饭就没有味,就要生病了。
当问及方泽民,如今八十多岁的人了,为何还有这股子劲走南闯北访问用户?方泽民的回答是:用户是上帝,以市场为导向不能是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我虽然老了,但我脑海里常常浮现,我是解放后共产党培养的第二届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吃、穿、住以及其它所有费用都是国家给的,我应该无私地报效国家回报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生之年要尽其所能为人民多做点有益的事,为国家为企业多做点贡献。我选择的目标就是让中国的硅钢,立足于世界先进之林,并为之终生奋斗,这就是我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历史使命。
勇于担当
勇于担当,直言不讳,敢于负责,不回避矛盾,不为流言蜚语所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一个共产党的必备品质,也是方泽民从事硅钢事业60年的一贯精神。在他担任武钢专家委员会,硅钢工程技术中心顾问和中国电工钢学会顾问的二十多年间,特别是在二、三硅钢和四硅钢的建设上倾注了他的满腔心血,对这项关系武钢生存发展的希望工程,他是如履薄冰,生怕稍有不慎,给武钢后续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他没日没夜一门心思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的实际,认真研究国际同行的先进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及实际效果,终于提出了改造一硅钢,新建二、三、四硅钢的路线图,各厂的专业分工、厂与厂之间衔接对应,以及重要工艺、主要设备的选型等等一套完整的方案,经公司认真研讨和专家论证,武钢决定举全公司之力分步实施,并委托方泽民为落实方案的总顾问。
武钢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应对经营危机,提出了“一三五”的发展战略。方泽民奉命率队到日本、法国、俄罗斯、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学习考察,为武钢的战略发展提出战略性的方案。
方泽民要求他的考察团队,在学习考察中不准在他国游山玩水,不可走马观花,而是要静下心来踏实、认真地学习,不辜负武钢领导的殷切希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认真研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对照自己国家的差距查找问题,寻求办法,提出整改措施,制定了第二、三硅钢厂建设的路线决策图和四硅钢厂建设的意向与初步方案。
方泽民在出国考察学习中,秉持诚实友善,既不卑屈,又不高傲,以科学严谨的精神,赢得外方厂商、专家的赞赏,一改瞧不起中国技术人员的高傲态度,争相与他交友。年已90高龄的日本钢铁专家、硅钢事业的创造人高田胜义和技术专家木尾冈以及法国、俄罗斯、德国的一些老专家,同他结为了真诚的跨国朋友。方泽民的态度是,真诚应对,光明磊落,不搞个人私交,信守国际规则,货比三家,择优选用,决不让国家和企业利益丝毫受损。
做任何一件事情总会有持不同意见者,尤其是像硅钢系统这样掷巨资,大投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同看法者诸多,也包括一些专业内的老领导。难听的什么“好大喜功”、“过于自负”啊,更为难听的是“得了洋人的好处,充当洋卖办,为洋商推销设备”等流言蜚语充斥于耳。方泽民的态度是,正确的意见建议,他认真听取审慎研究,使方案不断完善。对一些流言蜚语,他光明磊落,不去理睬,不屑一听,自有历史与事实作证。一晃六、七年过去了,他提出的10多项意见建议,逐一得到整改落实,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服务用户、面向市场、改善工艺、调整结构等等取得明显效果。在钢铁工业不断走下坡路,全行业亏损高于30%的今天,武钢能守住微利不亏的底线,硅钢系统满负荷生产所发挥的作用,为武钢集团所作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方泽民晚年还有两项宏伟计划。他说,像我这把年纪的人还有机会参加武钢第三次创业,这是幸运,能亲身经历中国硅钢发展60年,中途没改行,至今仍健在干硅钢者就剩我一人。我要写一篇回忆录式的“我的硅钢梦”和编年史性的工具书“中国电工钢60年”。在90岁以前,我还要带着老伴,沿着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片“远方的家”所提供的足迹,走遍中国,饱览中国的名胜古迹,寻觅历史悠久的人文掌故。
本文图片及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有知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