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 标签:
- 前言 - 钢材贸易中交易对象(钢铁材料)属于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不同,生产资料在制造链中会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期间经过的流程和审核检测环节也很多。 正因为钢铁材料加工工艺非常多和复杂,检测的项目也是五花八门,所以一旦后续环节出现问题,终端用户第一反应就是找供应商提质量异议。 做钢贸的圈子里有类似“料稳数现钞,一单赔一年”的说法,没有异议的时候利润还是相当稳定的,但如果出现大额异议理赔,可能一年就要白做。 其实很多时候用户抱怨的是材料的使用/检测异常,这种抱怨并不一定是原料质量问题,不能解释清楚往往只能捏着鼻子认栽。但如果能解释清楚,不但能避免理赔,还能提升自身的商誉。 一起盐雾试验不合格的抱怨 这是一起知钢技术交流群中的真实案例:用户使用电镀锌耐指纹料,冲压成零件后做盐雾试验,要求48小时无红锈(切断面不做评价)。 检测结果显示零件表面发现红锈,判定零件盐雾试验不合格,终端的采购部门向贸易商提出质量异议。
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原料验收标准和零件验收标准混淆”的案例。 在这起案例中,终端的技术指标是针对零件而不是针对原材料的。在原料到零件的过程中会经过加工成型的环节,加工成型工艺中的异常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 单纯从零件制造和盐雾试验的角度分析: 1、零件评价要考虑零件加工中的损伤。 比如,如果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拉毛刮蹭,会导致耐指纹膜和锌层损伤,保护层损伤后耐腐蚀能力会大大下降; 2、零件评价要考虑零件加工中的污染。 比如,确认红色腐蚀物是浮在表面还是基板透出,因为冲压后有铁屑残留也会生成红锈黏附在表面。 结合这起案例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镀锌钢板上通常是先腐蚀锌层(形成白锈),锌层失效后腐蚀基板(生成红锈),镀锌钢板常见的腐蚀形貌是红锈的周边常见有明显白锈痕迹。 但是案例中这几处红锈周边没有明显的白锈痕迹(红锈边界处仍是银灰色),由此推测,红锈腐蚀点的耐指纹膜和锌层在零件制造过程中受到了损伤,但损伤点周边的耐指纹膜仍然完整,对钢板起到了保护作用。 所以出现了图片中这种“只见红锈,未见白锈”的腐蚀特征。 与用户的交流 与用户的交流要有理有据有节,既不用耍赖捣糨糊,也犯不着担心受怕照单全收。一家逻辑清晰,能把问题说清楚,能解决问题的供应商才是终端的好伙伴。 交流的流程和步骤,供参考: 1、讲清楚零件验收和原料验收的区别; 2、分析锈蚀点的特征; 3、如果用户仍不认可,取未加工的原板做盐雾试验。 以宝钢的耐指纹料为例,原板48小时盐雾试验是轻轻松松就能通过的。 结语 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石,钢铁是制造业的“粮食”,钢贸行业也是个值得花一辈子沉浸专研的领域。 有人把它看作单纯的工作,关心的是能不能赖掉,能不能推脱;有人关心的自己能力有没有提高,能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搞清楚原因,能不能下次预防。 所以钢贸行业里没有“老师傅”, 能解决问题的就是“老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