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 标签:
也常听做钢贸的朋友问:“这卷现货是什么涂油?”或是“轻涂油和不涂油差不多吧?”之类的问题。
然而~我们翻遍国内外的板卷标准文件,以及国内各大钢厂的企业标准,并未见“涂油数值”这方面的详细定义。只有类似如下的描述:
钢板及钢带通常涂油供货,所涂油膜应能用碱水溶液去除。在通常的包装、运输、装卸和储存条件下,供方应保证自制造完成之日起*个月内,钢板及钢带表面不生锈。
- 钢厂是怎么涂油的 -
既然要聊钢厂的涂油量,那就先要从钢厂的涂油设备说起。
在上世纪中旬,钢卷的涂油设备非常简陋,常常只配置一块刮油板——使用一块橡胶刮板把流淌在钢带表面的防锈油刮匀涂敷。(美洲、东南亚、包括国内一些小厂还有使用类似的涂油方法)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用挤干辊控制涂油量的方法。(汽车厂的涂油清洗工序还有使用这种工艺)
再后来可以精确控制涂油量的“高压静电涂油机”被发明出来,德国DUMA是工业高压静电涂油机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国内中大型钢厂里常常可以看到DUMA的高压静电涂油机。
高压静电涂油机示意图
高压静电涂油机:高压电源输出数万伏的高压静电,在涂油机中形成静电场,当带钢通过时,被雾化并带负电荷的防锈油吸附在带钢表面,形成均匀超薄的油膜。涂油单位为:毫克/平方米。
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厂家可以制造高压静电涂油设备,据说效果也还不错。现在国内的中大型钢厂薄板产线普遍配置有高压静电涂油机。
- 什么是钢厂的轻、中、重涂油 -
既然可以精确地控制涂油量,那么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涂油需求。
库存周期短、环保要求严的厂家和地区会考虑比较低的涂油量;运输条件恶劣、储运路程长、或有冲压润滑要求的厂家可能会考虑较高的涂油量。
日韩的钢厂和主机厂距离比较近,通常主机厂也有涂油清洗工序,此外厂家也都有清洁生产的需求,所以日韩钢厂供本地车厂的钢卷涂油量都不会太高。类似的,国内家电企业对涂油量的要求也会比较低。
美洲、欧洲等区域,常存在长途运输,驳运道次多、环境恶劣等情况,对板卷的防锈能力比较看重,终端通常会考虑较高的涂油量。
但是,这种需求通常是钢厂与期货用户在期货订单中协商体现的,钢厂为用户定制不同的涂油量是一种“协议行为”。
- 对采购现货来说,关注这个有没有意义 -
坦白说,采购现货时关注这个没啥意义,原因有很多:
1、对现货来说,涂油的目的是防锈,而不是满足个性化需求。
就如文章开头引用的标准描述,“在正常的储运条件下,应满足多少时间不生锈”。在保证不生锈的前提下,钢厂并没有义务说明现货涂油量的范围。
2、个性化的涂油量是个“协议行为”,厂家标准并不一样。
不同钢厂的轻、中、重涂油的涂油量是不一样的。如下图,两家不同钢厂的期货涂油可选范围,同样都是“轻涂油”,一家是下限是800mg/m2,另一家下限是400mg/m2,相差一倍。
不同钢厂的两份涂油范围
3、涂油量数值无法评价。
因为油是一种液体,哪怕静电喷涂的时候再均匀,层叠放置几个月的现货,打开后防锈油都会出现局部的聚集和溢出,会出现检测数据下降和各处检测数值不均匀的现象。
钢厂制定的各种不同涂油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过程保障能力和对过程的承诺。
既然现货板卷的涂油量“范围不显示、钢厂差异大、实物无法评价”,那么纠结具体数值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要没锈都算合格。
-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钢贸商关注呢 -
因为有需求啊~
因为终端用户对钢产品的涂油量有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需求,我们钢贸商不得已要去了解并尽力满足。
柴哥就听说过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
1、终端的除油清洗工序因为环保排放不达标被关闭了。
于是提出了要购买不涂油或极轻涂油钢卷的需求,甚至还有“酸洗卷不涂油”的需求,而没有考虑到锈蚀的风险和采购的难度。
2、终端为了去掉冲压前涂抹冲压油的工序。
于是提出了“油要多,要淌下来”的重涂油要求,而没有考虑到储运塌卷的风险和采购的难度。
3、终端为了避免零件成型后锈蚀。
于是提出了“冲完零件之后表面也必须油膜完整”的需求,而没有考虑到零件防锈是终端的职责(零件也要喷油防锈),以及零件油膜完整这个需求是否科学(冲压后油膜破损是正常现象)。
- 其实大家都没错 -
那么终端用户需求是否合理呢?
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提出自己的诉求当然没毛病,只是盲目顺应所有需求并不合适,有些需求是可以交流协商,并寻找“最优综合方案”的。
做生意本质上是什么?做的就是沟通啊。之所以有时买卖双方“杠上”,还是因为缺少专业的知识导致无法有效地沟通。
如果能把这些风险和采购难度说清楚,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我想很多终端还是能够理解的吧......
做钢贸不容易,请珍惜每一位靠谱的供应商。
-END-